教联体建设让“一校好”变“校校好”
发布时间: 2023-12-0911:15作者: 汪正玺来源: 鹤峰县教育局浏览量:
33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纳入教联体建设,覆盖率达到100%;交流轮岗教师129人,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37.2%;发挥数字资源优势,统筹推进“三个课堂”建设……今年,鹤峰县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主线,以“共同缔造”为理念,积极探索推进教联体建设,搭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交流合作平台,努力在缩小发展差距方面补齐短板。一组组亮眼数据,一项项创新成果,教联体建设正引领鹤峰教育从“一校好”到“校校好”的转变。
因地制宜,融合发展
鹤峰县位于鄂西南边陲,33所义务教育学校、1.3万名学生分散遍布在崇山峻岭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增加,城乡教育资源无序流动,“城区挤、农村空”的现象凸显。
如何均衡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破解一系列瓶颈问题?鹤峰县在摸索中前行,2022年,该县就探索组建学校发展联合体,构建城乡学校共同发展新体系,实现城乡学校同步发展。具体将全县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按照地域、学段进行划分,建立以县实验中学为牵头学校的13所初中学校发展联合体,以县实验小学为牵头学校的16所外半县小学发展联合体,以思源实验学校为牵头学校的14所内半县小学发展联合体,形成学校抱团取暖、资源共享、发展同步的一种形式。
今年,该县因地制宜启动教联体改革,建设复合型、共建型、融合型教联体7个,33所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以强带弱、城带乡方式推动教联体内各校齐头并进、抱团发展。其中,建立县实验中学与八峰民族学校、太平镇民族中心学校、下坪乡民族中心学校的“1+3”复合型教联体,并申报为省级试点;建立县思源实验学校与燕子镇民族中心学校、燕子镇荞云希望小学、邬阳乡民族中心学校、邬阳乡高峰小学、私立鹤峰创新学校,县实验小学与太平镇贺龙希望小学、铁炉白族乡中心小学、铁炉白族乡马家希望小学两个“1+5”共建型教联体,并申报为州级试点。该县在资金、师资等方面加大对3所学校的投入,组织专家加强对试点建设工作的指导,协助学校出台实施方案,细化教师交流、教育教学研究、教师结对帮扶、考核评价等方面举措。
同时,建设以走马镇民族中心学校为牵头学校的乡镇初中教联体、以中营镇民族中心学校为牵头学校的中营镇教育教联体、以走马镇中心小学为牵头学校的走马镇小学教联体、以五里乡苏区小学为牵头学校的五里乡小学教联体等4个融合型教联体,实行总负责人制为主的办学形式,对教联体内部事务进行统筹管理,实现内部管理、资源配置、教师发展、文化建设、教学研究、考核评价等管理一体化。
双向交流,盘活队伍
绿茵场上,生龙活虎;社团活动,如火如荼……走进太平镇民族中心学校,一股青春飞扬的气息迎面而来。这些悄然的变化离不开朱学文等轮岗教师背后的付出。
图为朱学文正在辅导学生
2023年秋季学期,教务主任朱学文和历史教师龚禹帆从牵头学校鹤峰县实验中学轮岗至太平镇民族中心学校,分别担任分管教务和教科室的学校领导及历史把关教师。他们通过教联体联合教研,开展多样社团活动等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同样,太平镇民族中心学校副校长姚福梅和骨干教师孙仁丽轮岗交流到县实验中学担任生物等学科教学。
推动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是鹤峰县推进教联体建设的重要举措。“以前,总是把优秀教师看做学校的宝贵财富,不愿意把他们交流到别的学校,达不到教师轮岗交流的初衷。”太平镇民族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陶双红直言。
“现在交流轮岗到其他学校的教师都是选派的学校中坚力量。”鹤峰县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覃道胜说,全面推行教联体建设,实行捆绑考核,学校就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抱团作战。
今年,鹤峰不断完善机制政策,加大保障力度,推动“县管校聘”和教联体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着力解决城乡校际、学科师资失衡问题。一方面强化牵头学校与成员校双方管理,将教联体作为一个整体,实行捆绑式考核,同奖同罚,推动优质学校主动为成员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充电赋能,逐步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完善教师队伍共用共管机制。各教联体在核定的编制、岗位总量范围内统筹岗位设置,加强教师统一管理,实行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落实核心学校派出优秀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到成员校任职任教、成员校选派管理干部和教师到核心校上挂学习机制,有效促进教联体内教师专业素质整体提升。
同时,建立健全评价机制,组建专家团队,建立常态化视导制度,通过调查群众满意度等方式加强对教联体建设的研究与指导,教联体共建成果纳入学校主要负责人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体系,推进学校工作高质量开展。教联体内部立足扁平化管理体系,探索建立质量评价激励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指标,形成学校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整体提升教联体内各学校的教学质量。
2023年,全县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770人,共交流轮岗129人,占比16.8%,其中骨干教师48人,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37.2%。
搭建平台,资源共享
“你怎样看待刘某的行为?现在我们连线邬阳乡中心学校的学生作答。”11月2日,鹤峰县思源实验学校思政课名师许娇带来一节基于教联体的名师展示课,燕子镇民族中心学校、邬阳乡民族中心学校等两所教联体成员学校的学生通过线上直播同上一堂课。
许娇老师带来的是八年级的道德与法治《做负责任的人》,她巧用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开展任务驱动性学习,围绕“什么是责任”“怎样做负责任的人”“生活中你会从哪些方面做负责的人”等问题,通过希沃平台、实物投影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授课。网络两端的孩子都认真听课思考,积极参与,教师远程线上提问,学生也能在线及时回答,师生隔空对话,交流自如。
这是鹤峰县通过建设数字化教联体推动优质资源共享的一个侧影。如何破除山区办学发展壁垒,推动教联体建设落地见效?近年来,该县结合交通相对落后,县域内学校分散等实际问题,着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一根网线让城乡教育走向“零距离”。
鹤峰县聚焦信息技术赋能义务教育现代化,每年统筹资金400万元用于补齐信息化建设短板。截至目前,全县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100%,多媒体教室覆盖率100%,所有学校配齐录播教室,所有教师配齐备课电脑。校园监控实现校园内公共区域、食堂等重点区域全覆盖。不仅如此,鹤峰县统筹资金1200万元,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建成覆盖各中小学校、支持各类信息化教学和学习、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可管可控的教育城域网。
与此同时,该县依托教育信息化统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三个课堂”在教联体常态化应用,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
我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