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宣恩县<正文

宣恩:贡水河畔教育新城正崛起

发布时间: 2018-07-0316:56作者: 胡慧芳 孟英豪来源: 宣恩县教育局浏览量:

宣恩县第一中学美丽的校园
通往校园各个区域的木质连廊
    本网讯(通讯员 胡慧芳 孟英豪) 4所学校实现招生,共有师生6700余人;县城中心城区至教育中心隧道正式通车,骨干路网基本建成;教育中心配套共享体育馆主体工程完工,12月可以投入使用;标准运动场混凝土基层施工完成70%;室内恒温游泳馆、图书馆及天文台已完成三通一平……

  一组数据反映了宣恩县教育中心4年建设成就。2014年7月,宣恩县教育中心正式破土动工,宣恩县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求,秉承“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先后投资5亿多元强力推进校园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4年时间,一座教育新城在贡水河畔悄然崛起。

   退城进郊 异地重建 

  “2014年以前,反映宣恩教育容量不足,城区学校‘超级大班’的提案和议案是宣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重点关注的热点。”在教育战线工作近30年的县教育局党组成员龚光太介绍,那时候宣恩第一中学一个班级平均达到64人。

  城镇化步伐促使人口向县城集中,城区仅有的两所初级中学和一所高级中学已无法满足适龄学生就学需求,在原址基础上扩容更加难上加难——这是宣恩城市容量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

  “退城进郊,异地重建。”2012年,宣恩县委、县政府经反复调研论证后,首次提出这一构想。10月,《宣恩县教育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教育中心选址为宣恩县椒园镇三河沟村龙潭河畔,选址区域规划面积720亩。

  “成立由县政府办、县教育局、国土局、交通局等28个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县教育中心建设指挥部,县委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宣恩县教育局局长奚泽辉介绍,从征地拆迁到第一所学校宣恩县第一中学开学招生,前后仅用两年时间。

  “我们按照以山为骨、以水为魂理念建设生态校园,在建设过程中,更注重对自然植被和河流的保护,以三河沟原生态的森林植被和河流为依托进行精细化打造,增加了林间游步道、河边亲水走廊等内容。”宣恩县教育中心指挥部工作人员杨长艳说,几所学校通过山间游步道相连,看似“各自为政”实则相互交融形成整体,夕阳西下,流水潺潺,河风轻拂,曲径通幽,正是孩子们安静念书的地方。

  优化师资 提升素质 

  “在常规教学工作外,我用心跟着熊老师学习,从中吸取一些教学经验,及时写教学反思和听课反思。我在结对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学习、工作的动力。”在宣恩县第一中学实施的青蓝工程中,年轻教师姚瑶在跟老教师熊同进结对,随堂听课后颇有感触地说。

  该校创新推进高一年级“青蓝工程”新教师入职培训,14名骨干教师引导13名新教师快速成长为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的能手;深入实施高二年级“领雁工程”,64名教师参与“课堂问诊互助活动”;加大高三年级“卓越工程”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复习示范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

  同时,宣恩县第一中学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先后与湖北省水果湖中学、荆州中学、建始一中、咸丰一中、来凤一中等校多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落实科研提质兴教。在教师中大力开展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听一节公开课、做一次心得分享“四个一”读书活动,提升教师现代教学水平。

  “为了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力,学校准备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让社会来评价学生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以此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教务主任夏芳介绍,学校至2017年秋季学期建成招生以来,教学水平、管理模式得到了社会上一致认可,目前全校有学生1230人,专任教师94人。

  创新理念 共享设施 

  6月19日,在宣恩县教育中心体育馆项目建设现场,施工工人正在安装钢网架屋面,该项目主题框架已经封顶,预计8月可以完工进入装修阶段。

  “体育馆内设篮球馆,有观众席3000座,不仅可以满足几所学校的使用,也免费向社会开放,价值利用最大化。”杨长艳介绍,体育馆12月份可以正式投入使用。

  三河沟村地势呈“U”字形,宣恩县第一中学、宣恩清江外国语学校、宣恩县职校等4所学校教学楼、综合楼、住宅楼筑地而起。山区土地金贵,为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宣恩县委、县政府在打造教育中心时,特别注重基础设施的共享建设,规划土地200多亩、合理布局图书馆、游泳馆、天文台、运动场、广场、健身公园等,做到各部分相对独立又互相融通。

  每逢学生放学,往返教育中心的公交车都异常忙碌。

  宣恩清江外国语学校701班学生李瑞琪说:“现在比以前好多了,出了校门就可以坐公交车进城,而且还有共享单车,真的很方便。”

  宣恩教育中心距宣恩县城约4公里,为方便师生出行,宣恩县增加了教育中心至县城的固定公交线路,把教育中心作为城区骨架拓展方向,打通主城区至三河沟隧道,形成道路骨干交通循环线路,极大提升了教育中心道路承载能力。

  (此文图片由记者宋文拍摄)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