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个性老师不当网红当校红 哲学期末考试成了科幻小说大赛 上课不要求学生做笔记

发布时间: 2019-01-1709:03作者: 来源: 楚天都市报浏览量:

图为苏德超在上课 

  楚天都市报记者柯称通讯员王怀民吴江龙

  档案

  苏德超

  男,1975年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武汉大学欧美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哲学评论》编辑部主任。

  22世纪人类移居外星,上千年后,你作为一名历史学家被派回地球考察,发现类人机器人社会还在运转,你想去看看它们的哲学杂志上写着什么……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武汉大学2018秋季学期哲学核心问题(形而上学)期末考试题大意。

  出题人是武大哲学学院教授、博导苏德超。前段时间,这道题在微博上火了,还有人把它搬到“知乎”上,引来24万人次浏览,不少人提交脑洞大开的“答卷”。每学期,苏德超都会布置意想不到的期末考题,往往都能火一阵子。但他说不想当网红老师,安安静静当个学生们欢迎的“校红”挺好。

  期末考试比科幻 毕业生也来投稿

  哲学核心问题(形而上学)是武大一门通识课程,学生都不是哲学专业的。然而,这些非专业学生面对的,却是哲学中最核心、最难懂的分支。苏德超把形而上学称为“哲学中的哲学”,研究的是非常抽象的问题。诸如“这个世界是否存在”“世上事物是如何联系的”等等,“很多问题乍一听像是神经病问的。”苏德超笑着自嘲道。

  然而,从这次考试来看,这门课应该是挺有意思的。苏德超批改完试卷后,不定期在自己的微博上晒出高分答卷,不少答卷让人惊叹学生脑洞之大。如果不知道背景,人们会以为是一次科幻小说命题大赛。

  在很多份答卷中,学生设想机器人的哲学偏向于思考与人类的关系。武大信管院学生叶子绿写道:“说不定人类也是别的物种的产物呢。如果人类真的是被制造的,那么制造者是过于精明,还是技术不够,才会让人类意识不到自己制造者的存在。”

  也有多人设想了机器人“叛变”的场景。如武大物理专业学生刘义坤,写得很有画面感:“我用颤抖的手摸起了仅剩没读过的《类人党宣言》,只有一面内容,只有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类,只有类人。一把手枪抵在了我的后背。”政管院的任欢仪甚至设想,自己仅仅因为说出“哲学”两个字,就被机器人警察逮捕,“我像那位先哲一样慨然面对那个黑洞洞的枪口,只不过,枪响的那一瞬间,我好像听见了机器原件碎裂的声音。”

  还有一些苏德超带过的往届毕业生,甚至是其他学校的学生,也通过网络发来作品。苏德超说,毕业生社会阅历更丰富,思考更深,往往答得更好。

  每年都出“神题”当成最后一课

  相比微博上的一片和谐,在知乎上关于这道题的讨论,则多了些许火药味。有人说,题目预设机器人社会仍按照人类的模式在运作,那么它们的哲学发展自然和人类社会一致;也有人说,机器人社会根本不会存在哲学杂志。更有人批评这种出题方式是“一种装作‘有趣’的肤浅风格”,认为大学教授应该很严肃地与学生讨论人类普遍关切的问题。

  苏德超并没有发声反驳。倒是有一些学生为他鸣不平,提醒大家,这是一门面对非专业人士的选修课,首先得吸引学生。

  了解苏德超的人都知道,这种出题方式是他一贯的风格。早在2011年底,他的期末考题就曾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一天,你收到一封信……你如此激动,以至短暂失忆,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烈争吵的午后。你撕掉它,让它飘落风中。你不会放过TA……在东湖的倒影里,你看到了你对一切的看到,包括TA的善良,和你的幸福……”一个朦胧的爱情故事被分为6个小节,每个小节后面,苏德超都会提问。

  有网友评价“能答这套题的人是幸福的”;有人说,“语言真是优美,忍不住跟着念出声。但说的都是些啥子啊?”有人评价出题人“心思这么激荡不安的人怎么会研究形而上学?”懂行的人则分析出,小说里藏着身心关系、因果关系、时空理论等哲学问题。

  此后,苏德超每年出的考题都让学生意想不到,有时是一句歌词,有时是一首诗,很多时候还联系到当年的时事热点,如,阿尔法狗会下围棋吗?怎样评论耶鲁大学死脑复活实验?

  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届毕业生张小榛还记得,2016年她考的题目大意是:一觉醒来你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头猪。这次考试张小榛得了满分,她认为自己是靠文学功底占了便宜。“苏老师也很热爱文学,要求学生出色地表达观点,但他也强调哲学课不是文学课,思想还是最核心的。”张小榛说。

  苏德超说,短短十几节课,学生对晦涩的哲学问题不可能理解很深,但通过考这种活题,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这其实就是最后一堂课。

  停电讲课两小时 学生们一个没走

  哲学是冷门学科,形而上学就是冷门中的冷门。2013年,苏德超“自找麻烦”申请了这门通识课,硬是在同事们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把它上成了热门课。开放的名额由80人调到了120人,还是有学生吐槽“选了四年都没选上”。

  2017年一个晚上,苏德超刚开始上课就停电了,他宣布摸黑讲半小时,不来电就下课。没想到,黑暗的教室里一众学生和苏德超讨论得火热,等到来电时大家才发现,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此时,整栋楼只有这间教室没散,学生一个没少。这件事发到网上后,苏德超的课更火了,有段时间教室里站的地方都没有,讲台边都坐满了人。

  苏德超有什么魔力?张小榛说,他和别的哲学老师不一样,从来不说某某大哲学家曾说过什么,而是以问题为导向,把生活中的事和当下的热点新闻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充分讨论。“苏老师是武汉大学辩论队的教练,口才一流,但他不会跟学生对辩,往往是同学们经常争辩起来,下课了还要分个高下。”张小榛说。

  苏德超的名声自然而然传到了校外。武汉理工大工商管理专业2016届硕士毕业生吴昊说,他从2015年听过苏德超的一次讲座后,几乎每节通识课都会去蹭课,形而上学已经听了3遍,他就开始听苏老师别的课,“一下班就往武大赶,去晚了就抢不到座位,有时只能坐在地上听。”“苏老师每次备课都追求完美,PPT做得非常用心。但他却说,上他的课不用做笔记,不用拍PPT,只要求能跟上他的节奏。”吴昊之前也听过很多哲学课,他认为只有苏老师讲得最深刻、最通俗,更重要的是能开发思维能力。

  对话

  网红教师只被人片面认识

  记者:为什么你出的题都这么与众不同?

  苏德超:哲学问题都没有标准的答案,考题当然不能太死。很多人认为哲学无用,其实这些抽象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都是有基础的,我在上课和考试中,用到学生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就是要让他们意识到哲学的现实作用。我不去考知名哲学家的观点,因为它们只应该成为我们学习哲学的“拐杖”,只有思考的方法才是自己最大的收获。

  记者:你的题在网上都很火,有没有想过成为网红教师?

  苏德超:好多人也找过我,说要帮我包装成网红,但我讲课的风格不适合成为网红。我最注重和学生的交流,一堂课可能有一半时间在讲台之下,如果你隔着屏幕,我没办法有效地影响到你。能受武大学生的欢迎,我已经很满足了。

  记者:那你怎么看待越来越多的网红教师?

  苏德超:这些老师被欢迎,一定有过人之处。但网络上放大的,往往是一些金句、段子,他们真正的水平并没有被全面认识。现在流行快乐课堂,但我想,学生上课不是看演出,不能一味追求快乐。老师还是要有使命感,不刻意追求流量。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