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炼钢工人变身大学教授 他为企业新增产值3000余万元

发布时间: 2024-08-2109:23作者: 记者 马浩然来源: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浏览量:

 

刘全心参加企业感应加热电源开发(左二)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马浩然 通讯员 刘学文

  当过十年钢铁工人,又转型成为大学老师,鄂州职业大学教授刘全心不仅教学是一把好手,带领团队一次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获得专利授权近40件,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鄂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我还想继续做好技术服务,为学校及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刘全心说。

  钢铁工人蜕变大学教授

  刘全心1992年从华东冶金学院(现安徽工业大学)钢铁冶金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鄂州的鄂城钢铁公司,成为一名炼钢工人。

  炼钢需要长期在炉前进行作业,刘全心每次完成炼钢作业后都会汗湿衣服,但为了精进技术,他经常在下班后主动在炼钢炉前,看其他人作业操作,并将技术要点写在本子上反复查看。经过了三年的炉前锤炼,刘全心成为技术骨干。之后因专业技术过硬,刘全心被调往钢铁公司总厂的技术部门工作。

  在总厂工作期间,刘全心一直想深入研究专业技术和理论,经过努力,2002年,33岁的他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顺利进入鄂州职业大学,成为一名专业课教师。

  分享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005年入职鄂州职业大学至今,刘全心担任过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材料加工工程教师。如今,他已是该学院模具教研室教授,主要教磨具设计与智能制造专业。

  在学校,刘全心牵头成立了“模具设计与智能制造新技术科研创新团队”。“对于大一新生专业功底较差、文化基础薄弱的情况,刘全心教授的教学很有方法,也很有耐心。”该团队成员江宁介绍,由于机械工程学院相关专业内容偏理论化、知识点较为枯燥。为了让学生通俗易懂的学习知识,刘全心会给同学们讲自己曾在企业实训的经历故事,并结合行业最新案例,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创新。

  极目新闻记者获悉,刘全心每年担任4到6门专业课程的授课任务。他常常加班加点,准备最贴近实际的教学材料和课件,引导学生提升专业认知。

  在鄂州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刘全心教授带不了的班,其他专业老师更带不了。

  为企业新增产值3000余万元

  在科研方面,刘全心不仅有与企业合作提供的技术服务项目,也有政府部门的相关科研课题。

  因为当过钢铁工人,刘全心比其他教师更熟悉企业的需求,他经常带领团队成员开展校企合作实践,在学校建起“金刚石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碾米砂辊校企研发中心”“超硬材料校企联合创新中心”等产教融合平台。

  鄂州一家模具公司长期存在“碾米砂辊机加工精度不高”技术难题。刘全心经过观摩,发现该企业机械设备存在基准对位误差、机夹不合理、人为操作精准度不够等问题。随后,刘全心及其团队研发出“自动刚性胀缩夹具”装置,帮企业实现了设备的自动精准对位。

  湖北长江精工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热压设备电子元件故障。刘全心被请去帮助处理故障后,又潜心研发出双轨自控中频感应热压机,获得201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据悉,刘全心及其创新科研团队先后帮助企业获得省厅市级科技项目立项6项,争取项目经费300余万元,获得专利授权近40件;累计为企业新增产值估算3000余万元。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