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音乐的种子播撒在乡村孩子心里 在这位老师手中,万物皆可成为乐器
发布时间: 2025-01-2209:16作者: 记者 卢成汉来源: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浏览量:
赵洪啸在四川遵道学校支教
赵洪啸用自制的药瓶陶笛,吹出悠扬的曲子 受访者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卢成汉
一根吸管、一个纸盒、一个饮料瓶,甚至是剥剩下的核桃壳,都可以被做成乐器,吹奏出或悠扬或雄浑或欢快的乐曲。曲子百转千回,让人心中漾起千层涟漪,忘却万重烦恼。
“世间万物皆乐器。”在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赵洪啸老师看来,乐器材料随手可得,甚至连人体也是表现力强大的乐器。
1月14日,当着极目新闻记者的面,赵洪啸用一根吸管和一个药瓶,制作了一个趣味陶笛。用这个别样的乐器,他吹奏了一曲欢快的《铃儿响叮当》。
这一绝活,在上月的湖北省第三届鄂有绝活大赛的决赛中,获得一等奖。万物皆乐器,赵洪啸老师将音乐的种子,播撒在近万名乡村孩子心里。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自幼对声音敏感
1969年,赵洪啸出生在风景秀丽的湖北松滋市。自幼他对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十分地敏感。虽然语言起步较晚,比其他同龄孩子晚学会说话,但他却先于语言能力学会了吹口哨。小鸟歌唱,流水潺潺的声音如天籁之音,让儿时的他快乐无比。
他试着通过口哨“说话”。比如:您好!他会用口哨吹出鸟鸣般的“您好”!这在当地,让人称奇。
这一特质,成为他童年美好的记忆。
1985年,初中毕业的赵洪啸考上了湖北省监利县师范学校音乐班。因为小时候的音乐“天赋”,他学起音乐来,如鱼得水。1989年,他如愿考上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
1993年,赵洪啸从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本科毕业,便在湖北音像出版社总编室工作。两年以后,他辞职“下海”去了珠海华夏学校当音乐老师,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高二。
在教学的时候,他发现学生都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音乐课,因为课本上的东西太死板了,“我就在教学时,把生活中好玩的这种玩音乐的方式,引进了课堂。”
赵洪啸用桌子、文具、笔随意可以制作成各种吹打器乐,校园里的树叶还有草,经过他的“手工”,都可以用来演奏音乐,“用这些制作的乐器,模仿这些大自然的声音,带学生玩音乐游戏,激活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发现的眼光。”
“我随意拿一个东西,就可以做成乐器,你们信不信?”赵洪啸跟学生们提出了挑战。在他看来,天地万物都有音乐方面物理的属性,都有属于自身特点的音频,无论是水还是空气,都能发出悦耳的音乐。
学生们不信,便给他出了题。于是,便有了用气球皮蒙住杯子口,击打发出鼓声;小石头放在小瓶子里,也能发出动听的打击乐,用手拍打嘴巴,可以发出节奏感强的音乐。
学生们信服了,他告诉大家,这是他首创的“万物皆乐器”音乐理论。
万物皆乐器 他信手拈来
PVC水管做成的排箫、吹出葫芦丝音调的玩具葡萄、竹筒做出的竹埙、药瓶加吸管做成的笛子……在赵洪啸老师的工作室里,有一屋子的宝贝乐器。
“大多数音乐课程都集中于刺激学生的双耳,而我的课程更注重于提升大家的动手能力,将生活中的物品变成乐器,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就是音乐的魔法。”
在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期间,在《陶土乐器文化与陶笛的演奏》课堂上,同学们的陶笛声和着赵老师的钢琴声总是如约而至,或高亢激昂、或低回悠扬,心也随之动荡。
“陶笛是一种很容易入门的乐器,只要轻轻地吹一下,就能够吹响。大家把音乐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校园的文化氛围有所改变,这让我很开心。”赵老师笑着说,将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对生活之美的追求传递给代代学子,而学生又用自己的收获感染了身边的人,这让他作为教师颇有成就感。
在华中师范大学,赵洪啸为本科生开设了“陶土乐器文化陶笛演奏”“乡村中小学音乐创意教学”“自制乐器DIY”等三门通识核心课程以及继续教育课程“创意教学法”课程,所有课程均成为华中师大的“网红课程”,成为每学期的“抢课”报选热门。
赵洪啸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放的“生活中的自制乐器与演奏”课程,在2024年获得教育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的认证。
勤于创新科研,赵洪啸还获得“单孔陶制手鼓”“竹埙”“中式印第安笛”等发明专利。
赵洪啸擅长多种乐器演奏、乐器改良制作(获二十余项发明专利)以及多种题材的音乐创作,曾于2014年获得“第四届国际陶笛大赛”独奏银奖。从2005年开始,他连续四次获得全国葫芦丝、巴乌比赛独奏金奖,其原创作品《风叶恋》《野狼》《冬叶》《陶笛C的随想》《彩云之上》等成为全国葫芦丝、陶笛社会艺术考级作品。
音乐教育领域人士表示,赵洪啸提出的“万物皆乐器”理念,首倡“音乐自由教学法”,解决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领域诸多实际问题。
音乐的种子 播撒在近万名乡村孩子心里
曾在中小学工作的时候,赵洪啸就注意到了农村音乐教育中的问题。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深知农村音乐教育缺失的情形。
2000年,赵洪啸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大型音乐教育网站“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2003年,在赵洪啸所工作的上海进才中学举办的“洪啸音乐教育网友首次聚会”中,赵洪啸提出了自2004年开始,每年暑期赴国内边远地区定点进行“音乐支教”的倡议。
2004年,向往音乐教育自由的赵洪啸,组建了洪啸音乐支教团。每次支教教学时间只有四五天,为了不给学校增加负担,路费、住宿、吃饭都由他们自己解决。
为了方便孩子们学习,赵洪啸还自己编写了陶笛的演奏教材,通俗易懂的指法图形,再配合简谱,即便没有音乐老师,孩子们也能学着演奏。
每次音乐支教,赵洪啸都会捐赠给所在学校,全校孩子、老师们人手一件或多件小乐器,并教会他们,“我所做的是用更多接地气的教学方法和乐器,在孩子们心里播下音乐的种子。”
2015年暑期,就读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杨坝小学四年级的牛万斌同学,第一次感受到洪啸音乐支教团带来的美妙音乐。
他回忆说,拉手风琴的老校长兼任他们的音乐老师,学校里虽然有钢琴,但没有人来教。赵洪啸老师带着其他的支教老师来了后,不仅带来了他们没见过的陶笛等乐器,还和同学们一起弹吉他,教大家唱歌。
对于牛万斌来说,陶笛、巴乌这些乐器显得十分陌生,但赵洪啸老师说,要在5天时间内,教会他们如何来演奏。
“赵老师的陶笛吹得特别好,他教我们的第一首曲子是《小星星》。”牛万斌告诉记者,支教团有10多位老师,有的老师擅长打鼓,有的老师会呼麦。临走前,赵老师送给每人一个自制的小陶笛作为礼物。
如今,已是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二学生的牛万斌,至今还保存着这个陶笛,“要不是赵老师,我们根本不可能接触到音乐,更不可能会吹奏。”
大学生谢申晖说,赵老师的通识课,带给我的不仅是陶笛的技艺,更是对生活和美的深刻理解,让我在喧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
据统计,音乐支教20年来,他教会了近万名乡村的孩子演奏陶笛,让音乐之光照亮每个角落。
我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