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磨课”

发布时间: 2018-12-0316:59作者: 朱汉伟来源: (襄阳)东津打伙小学浏览量:

  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我深刻地认识到:好课是磨出来的。一节课要想有好的方法和捷径,完成即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进行反复的推敲。即:研究--实践--生成,再研究--再实践--再生成。2016年秋季,因身体的原因,我又从事了另一种“教学”工作,就取得的效果和成绩而言,我认为新的岗位同样需要“磨课”。 

  2016年秋,随着眼睛视力的不断下降,我从教学线上退了下来,做了学校的一名保洁员。离开了教室,离开了学生,到了新的岗位,又开始了新的“教学”工作。 

  每天我总要拿起扫帚,提起灰盒,拉着垃圾桶,在教室前后、操场四周来回捡扫。教室内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劲头时常触及我的心灵。孩子们那天真、活泼、幼稚、优雅的身影离我渐行渐远;教室外打扫场地的孤独、落寞总是让我灰头满面!就这样每天一扫帚一扫帚地扫,一桶一桶地倒。又脏又臭的垃圾总是把人熏得直躲!刚扫毕杨树的落叶,又迎来了满地的杉叶,直到寒冬,棕榈树果实才瓜熟蒂落,这是自然的规律。可我前脚扫毕,下课就有人丢。你丢我捡,你撒我扫。就这样周而复始,心里不由得发起来牢骚。当然也引起了我的思索:学生随意丢果壳,纸张,那也许是我的“授课”还未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我还在以自己为主体,未能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讲卫生的习惯。我不能再这样唱独角戏了,要用我的心,我的行,去感染引导学生,要想“教学”路子对,还要深入学生中去。 

  学生应成为我的“课程”的参与者、合作者,我应成为学生的引路者、提高者。学生上课我清扫背道区;学生下课我便清扫主道区,拿着笤帚、灰盒在他们中间穿梭捡扫。为引导启发学生,我总要在下课前扫拢一片片垃圾,但不急着清走,让学生看在眼里--脏与净是有反差的。有时为扫起一小片纸片,我要追出老远才能扫进灰盒。“好累呀!太脏了!”我故意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不易的样子。看到学生吃零食,我总要说:“请把果皮纸袋丢进垃圾桶里,看谁是个讲卫生的孩子?”听到这话许多孩子争着把垃圾往桶里丢。最难收拾的要数瓜子壳,撒得到处都是,壳又轻小,不易扫,这时我往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骆丹同学真是个讲卫生的好孩子,地上那么小的塑料袋还能把它捡起来丢进垃圾桶里;看那边王婷同学正在往垃圾桶里丢果皮纸袋;那个一年级的小朋友捡起别人丢的垃圾主动放进了桶里......”听到这些,总有些孩子向我告状,还有的索性帮我捡。“不要用手,老师来扫。”这期间,你会时不时看到许多学生往垃圾桶里丢,“只要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就是个讲卫生的孩子,今后我们看谁做得好!”几句简单的话,你总能看到许多孩子争着捡拾地上的垃圾。 

  无论何时,你走进校园,呈现在眼前的是:整洁、清爽。这也许就是我“磨课”的结果吧。 

  当然,教育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实则也是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诸多教育有机地融合。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获得,得益于教师的细微的行为指导,得益于润物细无声的长久渗透。每天学生一下课,我便在学生群中捡扫。见到有学生往垃圾桶里丢,我就高声宣扬:“好讲卫生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人人喜欢!”我不惜用赞美的语言“吹风鼓气”,让它成为“燎原之势”。当我用相机摄下捡拾垃圾的孩子,并口头表扬时,其他学生捡拾的劲头更是不言而喻。“谢谢同学们的帮忙!”我也被孩子们的诚心所感动。“不用谢,公共卫生靠大家。”这就是孩子们对我“教学”的最好回馈。在这样的互感中,我便又因势利导,让孩子们把这种行为星火相传。是的,在这样的激励下,孩子们起先可能是为了得到赞美,可是时间久了,孩子养成习惯了,即使没有赞语也主动去做了。而今,无论是下课还是其它休息时间,你总能看到孩子主动把垃圾往桶里丢。我仿佛又找回来和孩子们在教室里的那种感觉。 

  身教重于言教,我将继续用自己的行为去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去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但如何让学生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做一个品德优良的人,这些都还需要我在“课程中”进一步打磨。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