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四个注重”,促进“双减”之下的课改见实效

发布时间: 2021-12-1313:40作者: 熊巍来源: 十堰市郧阳思源实验学校浏览量:

  “双减”之下农村中小学课改到底怎么改?走什么样的改革之路?一直是教育界探讨的课题。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吃透“双减”政策把握新形势下课改总体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教育资源优势,进行了大量探索,形成了教师安心教,学生快乐学的局面。这一可喜局面的形成,得益于“四个注重”。 

  注重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爱学习、有的爱绘画、有的爱锻炼、有的则喜欢搞些小发明等等,学校如何满足这些学生的个体需求?“双减”之下实施课后托管服务,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跳板”。这就需要我们农村中小学校,结合校情,采取“一校一策”的策略,拿出切实可行的课改方略,满足学生个体需求,促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在实施课后托管服务中,要全校一盘棋,打破班级界限,选配有专长的老师进行辅导,切忌“放羊式”的看管。根据学校规模、场地等,开设课业辅导、绘画、舞蹈、体育、音乐、科幻等兴趣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行报名参加,让学长在自己喜爱的兴趣班中得到发展。同时,要通过活动展示、量化考核等方式,检验教师的辅导和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评判课后服务质量和效果,让兴趣班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注重学科育人,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阵地,是师生互动的有机结合体。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开放性、个性化的思考题,供学生选择练习,保障学生学习需求,并从中汲取精神“食粮”,培养良好的品质。譬如,七年级上册历史中《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我们从张骞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学生在讨论、交流、感悟中,张骞不畏艰险、勇于创新、报效祖国的人物形象自然而然的显现在学生心中。从而使学生明白,不仅要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经历,还要学习张骞出使西域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注重情境教学,把知识与生活有机融合。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结合生活传授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愉悦的、主动的学习知识。例如,八年级上学期英语第八单元《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有关制作香蕉奶昔的词汇以及制作食物过程中涉及到的祈使句。为了是学生更加直观的掌握所学知识,英语老师把讲台当作操作台,搬来了制作香蕉奶昔所需的豆浆机、牛奶、香蕉、刀具等必需设备和材料,指导学生每3人一组,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自己动手制作香蕉奶昔。在制作过程中,由一名学生发出指令,其他两名学生按照指令进行操作,所发指令一律用英语,并把所学英语知识贯穿整个制作过程。同时,班级其他学生既当观众,又当评判员,对上台制作的3人小组进行评判,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形成互动、愉悦的课堂气氛。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果,一举多得。 

  注重教师赋能,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双减”之下,需要教师课前下足功夫,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作业等方面进行“精雕细琢”;课堂如战场,随时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课中随机应变、巧妙应对;课后要反思,在反思中找不足,提效能。只有这样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同时,开展课后托管服务,也需要“多面手”的教师。这些都需要教师自我加压、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一方面教师要深入学习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理念、观念、方法,用先进理论知识指导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集体备课、说课、研课、评课、基本功竞赛、课题研究等,在实战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课改,是教师探究的永恒课题,新的时期需要教师做到“一身多面”,在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两方面下功夫,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真正让课改发挥功效,打造高效课堂,争做德艺双馨的教师。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