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金盏菊

发布时间: 2025-03-2716:28作者: 秦卫东来源: 南漳县花庄初级中学浏览量:

  在周五的最后一节自习课上,我如往常一样在走廊里巡视。当走到八年级(3)班时,我的目光被玻璃窗上结着的几片白雾吸引。春寒料峭的黄昏里,那个总是坐在后排的男孩——苏子墨,正对着玻璃呵气,指尖在雾气上勾画着什么。我放轻脚步,悄悄靠近,只见他画了一朵层层叠叠的花,那花在逐渐黯淡的天光里闪着细碎的金光,仿佛带着某种神秘的力量。
  子墨,这个在我心中一直有些特别的孩子,他的档案袋轻得像片羽毛,里面藏着的是他并不完整的家庭背景和转学三次的记录。第一次月考时,他交来的作文本里夹着半片枯叶,文字缩在格子边缘,仿佛也在发抖:“我的生活是永远关不严的冰箱门,滴滴答答落着水,却冻不住任何东西。”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了我的心里,让我对这个瘦高的男孩多了几分关注。
  课间操时,我总能在花坛边找到他。他蹲在酢浆草丛里,校服领子翻得歪歪扭扭,手指轻轻拨弄着四叶草的叶片,仿佛在寻找着什么。有次我故意把钥匙扔进花丛,他立刻像警觉的小兽般抬头,那双眼睛里闪烁着好奇和警惕。但在帮我寻找钥匙时,他突然说:“老师,这片三叶草其实有五瓣。”那一刻,我看到了他眼中的光芒,那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子墨,我决定进行家访。他家住在汉光厂留下的老式居民楼里。走进楼道,空气里飘着中药味。进了房间,子墨母亲的手在围裙上反复擦拭,身后的铁架床占据了大半空间。生活虽然艰辛,但子墨的母亲却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窗台上六个酸奶盒排成队列,里面挤着蔫头耷脑的绿植。子墨的母亲无奈地笑着说:“他总往家捡些野花野草。”我注意到墙上的挂历,每个日期旁都有不同颜色的花形标记,那是子墨对生活的独特记录方式。
  在厨房里,我透过门缝看见了子墨。他正把鸡蛋壳碾碎撒进盆栽里,侧脸映着夕阳,睫毛在鼻梁投下细密的影。那一刻,他不再是课堂上那个沉默的剪影,而像一株终于找到缝隙的植物,在混凝土森林里倔强地舒展着叶片。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坚韧和对生命的热爱。
  一节班会课,我特意捧来一盆茎叶扭曲的绿植,问谁能认出这个濒死的小家伙。窃窃私语中,子墨的椅子发出了刺耳的摩擦声。他站起来时碰倒了笔袋,却顾不得捡,只是急切地说:“是金盏菊,缺光照,水多了。”那一刻,我看到了他对植物的敏锐和热爱。
  从那天起,班级的植物角多了个“主治医师”。子墨用冰棍棒给每盆植物制作病历卡,详细地记录着它们的生长状况和护理建议。他的字迹依然歪斜,但那些记录本却逐渐被同学们争相传阅,就像传递着某种隐秘的魔法。子墨成了班级里的小名人,他的存在让班级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然而,深秋的一个黄昏,我在空教室里发现了子墨对着一个破花盆发呆。折断的茎秆渗出汁液,混着泥土粘在他颤抖的指尖。他告诉我,有同学说这盆植物是杂草,要扔掉。他的喉咙里滚动着呜咽,让我想起被踩碎的蒲公英。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我们蹲在暮色里一起整理残枝,子墨突然说:“金盏菊的根能扎进石头缝里。”这句话像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田。第二天的班会课上,我播放了沙漠种子的延时摄影。当纤弱的嫩芽顶开岩缝时,教室里一片寂静。这时,子墨突然举手发言:“有些种子要在黑暗里埋很久,才会记得太阳的方向。”他的声音清亮而坚定,像第一朵冲破冻土的花,划开了寂静的空气。
  那一刻,我看到了子墨的成长和变化。他不再是那个沉默寡言、对生活充满绝望的男孩,而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希望的少年。他的内心像那朵金盏菊一样,即使经历了风雨和挫折,依然能够顽强地生长和绽放。
  从那以后,八年级(3)班的窗台上总是金灿灿的摇曳着各种植物。子墨仍然不爱说话,但当有同学捧着蔫掉的盆栽找他时,他总是耐心地给予指导和帮助。晨光会顺着他的指尖爬上叶脉,那些曾被称作杂草的生命,在他的掌心重新挺直了脊梁。
  子墨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教育不是一味地修剪和塑造,而是唤醒每颗种子内心沉睡的春天。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他们有着自己的生长节奏和方式。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给予他们足够的阳光、雨露和土壤,让他们在自己的节奏里茁壮成长。
  子墨就像那朵教室里的金盏菊,虽然曾经经历过风雨和挫折,但在爱的滋养下,他终于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芒。他的故事激励着我和更多的教师,要用爱和耐心去唤醒每一个孩子内心的春天,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