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用比较式教育摧毁孩子 解除“别人家孩子”的魔咒

发布时间: 2025-03-2809:39作者: 来源: 长江日报浏览量:

   小文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相比于其他同学的朝气蓬勃,他总是更加安静内向,最近情绪明显越来越低落。“我好像永远也达不到他们的期待,我是不是很没用?”她脑子里总是不停地回响着这些声音,“大姨家的哥哥数学又考了满分,再看看你!一半都不如!”“怎么张同学就能当班长?你连小组长都当不好!”“看看隔壁班的小组展示,你们的表现差远了!”起初小文还会争辩几句,后来逐渐变得沉默。从小就活在“别人家孩子”阴影下的小文,变得越来越内向和自卑……

  小文的故事并非孤例,武汉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2023年的调查显示,65%的中小学生曾因被家长或老师拿来比较而产生自卑感,其中12%的孩子出现过自残、厌学等极端行为。这种“比较式教育”看似能激励孩子,实则是一把刺向孩子心理的“钝刀”,本期《你问我答》邀请到大兴第一实验学校集团专职心理教师徐佳慧,分享如何破除“别人家孩子”的魔咒,从比较式教育的误区中及时止损。

  ■ 比较式教育:

  一把刺向孩子心理的“钝刀”

  长期被比较的孩子,就像活在他人评价坐标系里,一旦失败,就会全盘否定自己。孩子会逐渐形成“只有比别人强才有价值”的扭曲认知,会认为“无论我多么努力,做得多好,我都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不断在孩子面前夸赞别人家的孩子,而忽视自己孩子的优势和特长,那么孩子就可能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或者相比自己更喜欢别人家的孩子,容易导致亲子冲突和疏离。一位班主任曾分享过一个心酸案例——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妈妈夸别人时眼睛会发光,看我时只有叹气。”这种情感隔阂,往往比成绩下滑更难修复。

  当孩子发现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满足家长的比较标准时,会逐渐放弃努力。许多“摆烂”的学生坦言,父母越拿“别人家孩子”刺激,他们越想证明“我就这么差”。

  ■ 家长止损法则:

  四步打破“比较魔咒”

  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就像我们不愿被贴上“不如某某家长”的标签一样,孩子也害怕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试想:若家人总说“你看看张姐老公多会赚钱”,我们会愤怒失落,换位思考孩子听到“你看XXX多优秀”时的委屈又何尝不是如此?

  试着把“横向比较”转为“纵向观察”。更多关注孩子自身的发展和变化,比较过去的她与现在的她,比较今天的她与明天的她,从时间维度上看到并肯定孩子的进步,这样的比较才会让孩子们更清楚自己要到达的方向、自己的缺点与长处,哪些需要改正,哪些需要发扬。将“你看XX多厉害!”换为“上次你应用题错了5道,这次只错2道,你进步啦,继续加油!”

  用“具体鼓励”替代“抽象比较”。通过明确夸赞孩子实际行为,比如“昨晚我看你认真整理了这一周所有的错题,妈妈觉得你很有毅力”,让孩子清晰看到自身优点,减少因竞争带来的焦虑,更专注自身成长。同时,父母用具体支持代替否定评价,也能减少亲子矛盾,增强信任感。

  设立“家庭免比较日”。如果您的孩子正在经历“比较式教育”,家长可以通过每周设定一天全家禁止出现“别人家”相关词汇,用外出骑行、逛公园聊生活话题等娱乐活动替代比较,让孩子暂时脱离竞争压力,专注感受生活细节和家庭互动。这能减少“被贬低”的焦虑,引导发现日常趣味,同时让父母从“评价者”转为“陪伴者”,重建轻松信任的亲子关系。

  ■ 教师行动法则:

  课堂上的“去比较化”设计

  设定分层目标,给予学生心理安全的课堂。教师可根据学生能力差异,将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拆解,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尊重与接纳的环境,老师可通过温和的语言、耐心倾听和积极反馈,消除学生的恐惧,让他们敢于表达真实想法。通过简单互动和及时鼓励,帮助学生建立“我要积极踊跃发言,因为我知道老师不会因为我回答错误而批评我”的表层安全感,愿意积极参与。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开放性问题,比如“你觉得呢?我们可以怎么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建立深层信任,促进学生心理成长。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感到被理解和支持,勇于探索与表达。

  多进行过程评价,看见孩子“分数之外的光芒”。创造非竞争场景,在班级活动中可以多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主题调研、戏剧排演,弱化个人比较,培养团队共赢意识。通过项目化学习、分层合作活动和多元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努力与成长,营造支持性氛围,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被看见、被认可,从而激发内在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比如可通过每月“闪光时刻”主题班会,用戏剧表演等方式还原学生日常的温暖瞬间,如默默整理图书角的背影,看见孩子“分数之外的光芒”。

  家校共育,建立“优点传递站”。设立“优点传递站”,鼓励家长和老师定期记录学生的闪光点,如助人为乐、积极思考或创意表达等,通过家校沟通平台共享。每周由班主任汇总并在班级展示,形成正向反馈循环。教师可指导家长聚焦具体行为,避免空洞夸奖。比如“今天你主动教妹妹解题时特别耐心”而非“你真聪明”。共同营造关注成长、鼓励进步的教育氛围。

  长江大桥的每个桥墩都有独特的作用,黄鹤楼的每片瓦当都承载着不同的光影。教育不是流水线生产“标准件”,而是守护每颗种子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当我们放下‘别人家孩子’的执念,或许会发现——自家孩子眼里的星光,本就是独一无二的诗行。”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