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更有温度 让成长更有力量 ——湖北高质量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1-2209:11作者: 来源: 湖北日报浏览量:
2024年秭归县生源地助学贷款及滋蕙计划宣传现场。
红安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现场。
神农架林区召开2024年全区乡村教育振兴和学生资助工作暨业务培训会。
大冶市教育局走进校园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宣传。
京山市教育局志愿者耐心讲解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
仙桃市教育局向高中生们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宣传折页。
鄂州市鄂城区教育局志愿者向学生们宣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
“您的工作没有讲台,也没有粉笔与书本,但您用一颗赤诚的心,书写着对学生无私的关爱;您的办公室并不宽敞,却是无数学生心灵停靠的港湾;您的工作看似平凡,却以点滴善意浸润着每一位学子的未来……”
这是齐鲁工业大学大四学生郭君侠写给陈老师的《感谢信》中的一段话。上大学之前,郭君侠是秭归县一位家境贫困的高中生;他要感谢的“陈老师”,是秭归县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陈春晓。陈春晓长期坚守在一线,多年来一直从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为经济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鼓励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勇敢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挑战。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陈春晓的座右铭,也是秭归县教育局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生动实践,更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2024年,湖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各级教育部门与承办行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协同发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下简称“助学贷款”)服务流程,积极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推动助学贷款工作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跃升,不仅照亮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之路,也引导学生自觉地将个人成长融入到国家和时代的发展进步当中。
2007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累计发放助学贷款133.3亿元,惠及68万名学生。2024年,全省新签订助学贷款合同15.6万笔,金额21.9亿元,较上年增加7.3亿元,增长50%;签订首贷合同6.5万笔,较上年增加1.5万笔,增长30%。同时,积极宣传、执行助学贷款免息、本金延期偿还和还款救助政策,累计办理28.4万笔,涉及金额9459.7万元。
创新举措 让宣传更加普及、更有实效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助学贷款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2024年,全省教育部门紧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深入开展助学贷款政策和诚信教育宣传工作,利用宣传栏、公众号、家长会、开放日、乡镇集市日等多种方式,扩大宣传面,确保政策宣传全覆盖。
枣阳市教育局念好“四字诀”,推动助学贷款政策宣传落地落实。“早”字入手。4月初制定全市工作方案,做好整体谋划。5月深入各高中、中职学校宣讲8次,将符合条件的学生全部纳入预申请名单。“广”字上下功夫。携手市融媒体中心在市政府官方网站、“云上枣阳”等媒体上广泛宣传,让助学贷款政策进入千家万户。“高”频次上求突破。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群、毕业班家长会等方式持续不间断宣传,使助学贷款政策深入人心。“透”字上抓成效。印制《申请指南》等相关资料10000余份,发放到每一位学生手中,确保人手一册。同时,创新开展“全市高三班主任助学贷款政策宣讲专题培训班”,通过班主任把助学贷款政策向学生和家长进一步讲清讲透,切实提高政策宣传成效。
武汉市江夏区教育局创新宣传方式,依托区级主流媒体强化宣传,制作《为孩子的求学之路点亮一盏灯》专题宣传片,在江夏电视台黄金时段滚动播放;在助学贷款开办前夕,在江夏融媒官方账号刊发《江夏区生源地助学贷款开始办理了》专刊信息,让助学贷款信息覆盖到每一个有需要的学生及其家庭,让国家惠民政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京山市教育局创新性推广助学贷款“4321”宣传模式。“4”是政策宣传“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四进活动;“3”是推送《京山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全市初中、高中毕业生发放“两封信”;“2”是中职高中入学时和毕业时政策宣讲“两堂课”;“1”是每年秋季学期给中职高中毕业班学生及家长印发一张政策明白卡。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活动,让学生及其家长知道谁能办、哪里办、找谁办、怎么办,大幅提高助学贷款政策的知晓率和影响力。
咸丰县高度重视助学贷款宣传工作,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助学贷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1+4+11”助学贷款宣传联动机制。由教育局牵头,县直4所高中具体落实,11个乡镇(区)协助宣传,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网络,发放《咸丰县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单》达5万份,确保学生熟悉了解相关政策和流程。
仙桃市教育局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助学贷款政策,发放10000余份《申请指南》,在全市9所高中和4所中职学校设立助学贷款政策宣传栏。在贷款办理期间,每周定期在学生家长群宣传助学贷款政策,确保学生及家长都能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和流程。
提升服务 让资助更暖人心、更有温度
教育,一端系着社会发展的人才供给、智力支持,一端连着每一个孩子的命运、每一个家庭的希冀。
2024年,我省各地教育部门本着“规范、高效、有序”的原则,用心、用情做好助学贷款服务,将全方位、专业化、有温度的资助服务送到学生和家长手中,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从资助中获得自强不息的前进动力。
鄂州市鄂城区教育局用贴心的服务、暖心的态度,切实将为民服务落到实处。在办事大厅配备便民小药箱,免费提供风油精、清凉油、藿香正气水、仁丹、十滴水、创可贴等十余种应急药品。同时还免费提供菊花茶、金银花茶降暑降温饮品。便民药箱虽小,但拉近了服务窗口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小药箱”传递了“大温暖”。
郧西县教育局坚持以人为本,配足办贷设备,设置多个服务区,招募1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在现场协助服务,“手把手”帮助学生和家长完成相关流程。同时,办公区配备免费打印复印机、饮水机、防暑降温用品等,让助学贷款办理更有温度。
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局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一站式”服务,即一次性完成流程讲解、 信息核实、填报资料、信息上传、合同签订等,学生及家长的办理时间大幅缩短。在窗口增加工作人员,聘请志愿者一对一指导,提高办理效率;延长工作时间,工作人员早到晚走,最大限度满足贷款办理需要。
随县教育局不断优化服务措施,详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并给出合理的贷款额度和期限建议,减轻学生及家长的负担。同时,建立线上沟通渠道,在线帮学生答疑解惑。
优化流程 让办理更加便捷、更有保障
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享有更好的教育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2024年,我省各地教育部门着眼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学生需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增设潮汐服务窗口、优化申贷流程等举措,线上线下齐发力,在确保“应贷尽贷”的同时,全面提升助学贷款“一站式”办理服务质量。
大冶市教育局通过“线上+现场”一站式受理服务,实现首贷学生只跑一次、续贷学生线上办理,最大限度为申贷学生提供便利。为方便考生和家长,减少人员聚集,现场排队叫号分时段错峰受理,让学生和家长少排队、少跑路、少等待。
十堰市郧阳区教育局为方便学生和家长准备申贷材料,制定了标准化的材料清单和模板。设立专门的助学贷款办理大厅,将咨询、受理、审核、合同签订等环节集中在一个区域,并设立24小时值班电话,提前上班、延迟下班,双休、节假日不休,随来随办、即来即受理。
神农架林区教育局持续为边远乡镇开展“助学贷款服务送乡村”活动,主动将助学贷款“送”到边远乡镇的学生家中,让学生和家长少跑路甚至不跑路,为困难家庭减负,获得群众充分认可。
红安县教育局周密安排,实施错峰作业,分乡镇错峰安排并向社会公布办理时间,提前做好申贷学生及家长的分流工作;科学设置办理窗口,将贷款申请和日常还款、展期等工作分开受理,提高效率;安排专人负责每天的电子合同复核工作,当日发现问题当日处理。
监利市教育局不断优化办理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填写申请信息,并预约办理时间,避免现场排队等待。同时,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将资格审查、合同签订、信息录入等工作集中在一个区域办理,极大地提高了办理效率,大幅缩短学生、家长的等待时间。
立德树人 让资助更加精准、更有力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2024年,我省各地教育部门以及相关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在经济上给予学生坚实的支持,更在精神层面引领他们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培养学生心怀感恩、自立自强,激发昂扬向上的精神品质。
黄冈市黄州区教育局坚持将贷款资助与立德树人相结合,与诚信教育相结合,提醒学生及家长珍爱信用、理性消费、防范欺诈、远离骗局。同时,主动运用国家的救助政策,帮助缓解学生及其家庭出现突发情况和短期困难。
麻城市教育局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拓展资助渠道与深度,组织丰富多样的资助育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心怀感恩之心。对申贷学生,加大后续成长跟踪力度,不仅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还竭尽全力为学子们在实习、就业等未来发展道路上铺设基石,搭建桥梁,助力他们顺利实现人生梦想。
通城县教育局牢记人民至上的宗旨,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不断拓展资助育人新形式。对受助学生进行跟踪管理,每年定期举办资助主题演讲、征文等比赛,搭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成长成才的教育平台,推动受助学生树立诚信守约、自强自立意识,打造“助学—筑梦—铸人”的资助体系。
与此同时,湖北省相关高等院校扎实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通过强化服务、优化流程和数字化赋能,不断提升资助育人能力,助力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长江大学围绕“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两个工作重点,广泛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不断加强和改进资助工作,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工作成效显著。该校从入学到就业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资助育人,给予特殊群体学生思想上关心、学习上指导、生活上帮助、心理上支持、就业上帮扶。同时,鼓励优秀受助校友回校宣讲、资助反哺,形成良性循环,营造了资助育人的良好氛围。
武汉纺织大学站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资助模式。该校依托“一网通办”大数据智慧平台,开展资助信息化建设,既能通过大数据的处理、挖掘和技术分析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画像,实现精准资助,又能一体化完成条件预审、学生申请和逐级审核,做到学生信息与资助数据“零误差”。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数字赋能推进构建新时代高校信息化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该校围绕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成长、专业成绩、文体活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指标,构建发展型数字资助模型,为学生思想解惑促成长、心理解压促健康、学习解困促提升、生活解难促信心、就业解忧促发展。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确保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同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下一步,全省各地教育资助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大助学贷款支持力度,持续优化助学贷款服务,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坚强后盾,更好保障学生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更加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坚实人才储备基础,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我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