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正文

学校要搭“台” 教研才有“道”

发布时间: 2017-05-1111:54作者: 曹显彬来源: 利川市凉雾小学浏览量:

    日前,恩施州教科院和利川市教研室联动在利川市凉雾乡凉雾小学开展了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此次活动,该乡6所小学的34名学科教师进行了现场抽签式上“同课异构”研讨课。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五个组五科进行同步研讨,一共9节“同课异构”研讨课,5节“送课下乡”示范课。课后,分五个学科组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与反思,观课者们按学科四人一组分组进行了研讨,研究了每节课的“学习”点,探讨了每节课的“可改”处,州市教研员进行了现场答疑解惑。然后,执教者反思了自己教学的得失,各小组代表议课探讨,或向执教者质疑问难,或圈点优缺点,或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面对面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据悉,这是该校为了教师们的研究与成长去积极争取的一次全市性的教研活动,给老师们教研搭建了一个平台。我认为,学校要长足发展就得靠教研来提升教师的素养,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教研怎么开展?怎样让老师们获得实效性?归根到底,学校必须为教师搭好“台”,教才有“道”可研。

    时下,各级各类教研部门,以及各学校都在开展教研活动,都知道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必要措施。但在现实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是带着耳朵去,带着牢骚回的。甚至,举办方为了保证教研活动的“正常”实施,防止中途教师溜号,组织单位想出各种招数将教师圈在教研现场:有学校登记教师姓名;有教师对号入座;有凭票入场;有入场签名,终场点名,半场随机点名……这种种的迹象表明,部分教师是并不愿意主动参与教研活动的。

    而对于教研,从教师那儿也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部分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是教科室、教研员的事,普通教师进行教研会干扰正常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会下降;有的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则带有很强的功利目的,或是去散心或是为了学时证明;但大部分教师认为教研活动能够助力自身成长,在教研活动中能认真参与,回校后好分享给老师们……那,教研活动如何才有“道”呢?

    就教研员来说,教研之道在教研员的“智”里。比如利川市教研室近年来分组在该市第一民族实验小学、第二民族实验小学和都亭一小开展的“小学语文、数学新录用教师观摩、交流、磨课活动”,每学期以各乡镇为单位开展的“同课异构”各学科教学研讨活动等,就给我们特别是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搭建了一个平台。“新教师磨课”和“同课异构”活动,老师们都必须全程参与,首先经历在本校语文团队、数学团队等学科教研组团队的指导下第一轮的两次“磨课”过程,这强调了学校平台的重要性;然后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观摩学习、展示交流及培训活动,观摩市级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名师上的示范课,在该市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名师团队的指导下经历第二轮“磨课”过程。第二轮“磨课”不过关的教师将准备经历第三轮“磨课”。

  “新教师磨课”和乡镇“同课异构”活动是利川市教研室推行实施的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活动以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为主线,以课堂教学研究为突破口,以学校团队的帮扶打磨、名师团队的面对面引领和教研室专家的专业培训指导,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他们专业成长。

    我认为,对我们教师而言,听课、评课、研讨和培训才能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教研才有道,这无疑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校本教研”、“网上教研”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学校要为教师们搭建好这三个平台,我们的教研才有“道”可走,教师才有“道”可言,学校才有发展之“道”。

    一是搭建 “校本教研”平台 。

    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学校要在建立理论学习、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同伴互助、课题课改、奖惩保障等激励机制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好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

    每学期给教师上两次“洗脑”课,开学初和半期各一次有关思想观念转变的讲座或专题学习培训。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习惯和惰性是束缚人思想的桎梏,思想守旧是教师专业成长最大的障碍。因此,教研之道首先要解决教师思想上的问题,让教师们学习、接受思想洗礼。

    每周一次的常规听课。以教研组形式开展活动,每周安排一位教师讲课,以此轮流,然后说课、评课、研讨、总结。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场所;课堂,是学生出发的地方,是教师生存的地方;课堂,是实现教师自我价值的地方,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我认为, 教师要成长必须在常态课中反思成长,在学习名师课堂中专业成长,在公开课中磨砺成长。

    每学期一次教学大比武。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学大比武活动,优胜者代表学校参加乡或市级的教研竞赛活动。发挥优课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每期每位教师至少参加一次“走出去请进来”活动。以申报的研究课题和课改为先导,在校内开展研讨和实验活动。让教师研究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以课题组形式开展好“头脑风暴”沙龙活动;然后,分学科组进行课改实验,探索高效课堂模式;接着,组织教师“走出去”,到高一级学校去学习“取经”,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发现自身的问题,找到了与他人的差距。最后,请课题和课改专家到校进行辅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青蓝工程,让每一个青年教师拜一名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师,实行师徒结对。规定徒弟每期拜师听课不少于20节,师傅听徒弟的课不少于15节;师傅每期要指导徒弟设计两个课案;徒弟每期写两篇跟师学习心得体会,上一堂拜师汇报课,由教研组成员进行听课评课。

    二是搭建“网上教研”平台。

    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学校要与教研部门联系为教师搭桥,建立起网络教研互动平台,形成“教师、教研组、教研室和学校”学习、研讨和成长体系。我市教研室小语组就塔建了“利川小语研究、利川经典诵读课题和利川课题管理”等群,为老师们搭建网上教研平台。

    建立学校教师教育博客、微信或QQ群,在“定时互动”中,教研组将开展的公开课、研讨课的教案、备课、反思等资料挂在网上,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在线评课、研讨活动;

    帮助教师加进教研室各学科教研QQ群,帮助教师与名师工作室联系加入教育博客好友,帮助教师注册进教师学习资源网站。通过“理论学习、自我展示、课例互评、教学反思、主题研究”等与专家、同行互动,得到“高手”的指点,把学习、研讨和反思等资源整合在一起,促进教师专业迅速成长。

    三是搭建“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平台。

    “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即采取校内校外“走出去 请进来”的不同培训方式。走出去,即组织教师到校外参加培训、到上层和名校参加交流实践;请进来,即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学校对教师进行课题课改等有关培训。如本学期我校与市级名校建立互派教师交流学习机制,先后互派10名教师进行定期交流学习,乡村教师到城镇学习,城镇教师到乡村传经;还派出9名年轻的班主任到武汉学习培训,培训教师把学习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思路,带回学校进行汇报讲座,通过开讲座和交流学习心得等形式与本校教师进行分享,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

    同时,学校还争取了利川市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在本校举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办法,让6个学校的同年级老师同上一堂研讨课,还邀请了市级名师上同一课题的示范课,通过对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经验、共同提高。为教师们搭建了提高业务能力和研究课堂教学的平台,让老师们开拓了视野,分享了资源,把握课堂改革航向。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